
带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2岁到3岁之间的孩子会变得很叛逆,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进入第一个反抗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青春叛逆期。
这时,孩子一直习惯性地反抗,你说东,他往西; 你让他做这个,他无论怎么样也要做那个; 你让他吃饭,他不吃; 你给他水喝,他不喝; 你让他叫阿姨,他也不叫。 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第一,爸爸妈妈对这种情况不要过于焦虑或不安。 这是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历程的过程,对于此时的孩子,父母第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不要过分焦虑。
另外,爸爸妈妈在与孩子交流、提出指令和需要时,尽可能不要用问答式征求孩子的建议,而需要通过选择式来迫使他做、引导他进入选择模式。
比如:“大家吃饭吧,怎么样? ”“一会儿在玩玩具吧,行不可以? ”这个问答式是征求建议的形式,这种通过问答征求建议的办法,孩子基本上都会回答“不可以”“再玩一会儿”“不吃”等。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无意识地进入选择。 譬如“你吃馒头还是吃饭? ”“喝水还是吃西瓜? ”他会自己在选择中找到平衡,让孩子能更随便去你的做到指令。
除此之外,孩子不喜欢在青春叛逆期被命令或被需要去干什么。 他一个人的自信心在提升,喜欢根据我们的方法工作。 假如他接收到的是命令、指令、或者需要,基本上他立刻就会采取反对的态度来应付爸爸妈妈的指令。
所以,爸爸妈妈需要想别的办法。 比如,他把玩具扔在了地上。 爸爸妈妈或许会说:“为何又把玩具掉在地上了? 快捡起来。 ”一般情况下,孩子视而不见,不会听你的话。 但,假如大家改变了策略,问:“这个箱子为何是空的? 大家把它装满吧。”然后,开始动手把玩具放进箱子里,孩子或许会把这件事作为一项活动参加。 如此,你就给了孩子参与做家务的机会,也不会让他产生不听话的心理,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同时,大家要知道孩子的行为和需要,不要把他的反抗理解为无理取闹。其实,站在大人的立场上看孩子和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孩子在床上跳,你就对孩子说。 假如把床弄脏了,弄乱了,你会摔倒的。 但对孩子来讲,2岁未来的双脚跳是孩子最喜欢的运动,所以假如爸爸妈妈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的反抗也会降低。
假如到对抗、拒绝、甚至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发泄情绪。 不要常常对孩子说“你如何一说就哭,一说就闹”。 你可以让他哭,同意他的哭泣,同意这是他情感宣泄的表现。 过一会后,或许就不会闹了。孩子的脸是非常“多变”的,或许非常快他就会忘记了这一段,然后又进入了很愉快的情绪状况。
爸爸妈妈只须认识到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很容易见到的现象,给出相对的方案,能平静地看待孩子就能了。 如此的话,孩子也会顺利地度过青春叛逆期、反抗期。